昭义镇一向忠于朝廷,为何反了?刘家三代的兴亡揭示大唐衰微密码|天天热头条

2023-06-09 14:02:14来源:寻根拜祖

唐武宗的“会昌中兴”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会昌伐叛”,铲除了刘氏父子割据势力,重新收回了对昭义镇的管辖权。


(资料图片)

昭义镇包括泽、潞、邢、洺、磁五个州,是连接河北、山西的要冲,也是扼守关中、关东的门户,它长期扮演平定河朔之乱的桥头堡角色,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昭义军历任节度使都由朝廷直接任命,也一直忠于朝廷,它怎么也走上了割据之路呢?这就要从一个人谈起,他就是刘悟。

☞从功臣到叛臣,刘氏父子割据昭义镇

刘悟原本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手下的兵马使,朝廷平定淄青叛乱时,他反戈一击,斩杀了李师道父子,从一个叛臣摇身一变成了朝廷的功臣。

按照常规操作,刘悟会接管淄青,但唐宪宗使了点小手段,让几大节度使之间来了个乾坤大转移,刘悟被任命为底盘狭小的义成节度使。

要是放在过去,估计刘悟一瞪眼就跟皇帝翻脸了,但唐宪宗太凶悍,西川、淮西、成德等几大割据势力都被他干掉了,刘悟觉得还是乖巧一点好。

可惜唐穆宗即位的当年,就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已经平定的河朔三镇再次反了,由于担心刘悟会加入三镇之乱,于是便将他调任昭义节度使。

唐穆宗小朋友估计是这么想的:义成军夹在成德和幽州之间,很容易沾上火星子,昭义离三镇远一些,刘悟就不容易被引爆了。

这个看似高明的策略其实很臭,它为昭义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刘悟就任昭义节度使后,与监军刘承偕发生了矛盾。监军历来自诩为皇帝的贴心人,到地方理所当然高人一等。刘悟根本瞧不起这些“残疾人”,老子手上有枪,轮得到你指手画脚吗?

双方越闹矛盾越深,刘悟心里起了歹意,刘承偕“赖汉”不吃眼前亏,抬脚逃回了长安。

以唐穆宗的脾气,恨不能把刘悟拉过来打一顿,但他不敢,也做不到。为了安抚刘悟,他只好牺牲小可爱,将刘承偕一脚踢出了长安。

这一脚踢出了副作用,刘悟开窍了:皇帝就这点脓水啊,看起来老子够帅、够威风。于是他反而变本加厉,对朝廷说话的嗓门越来越大,朝廷的失意之徒、犯罪之人大量被他收纳。

对刘悟的悖逆,唐穆宗再次高明,他捂住眼睛:朕没看见。

四年后的宝历元年,刘悟死了,临终前他向朝廷打了份报告:俺要退休了,请批准让我儿子接班。

看起来还是蛮客气的嘛,您太天真了,这只是一个流程而已,无论朝廷批准与否,刘悟都会把大权交给儿子刘从谏,所谓报告,其实就是给朝廷一个面子罢了。

左仆射李绛坚决表示反对,他提出两个理由,一是昭义地理位置太重要,不能给;二是朝廷足以对付,不必给。

但宰相李逢吉和左神策军中尉王守澄却给刘从谏当说客,最后弄了个晋王李普遥领节度使,刘从谏为节度留后的方案。

所谓“遥领”就是个挂这个名,实际大权在“留后”手上。李逢吉和王守澄为何要替刘从谏说话?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呗。果然,一年后刘从谏顺利度过“考察期”,转正为昭义节度使。

刘从谏很会做买卖,马匹、盐、铜铁、高利贷,都是垄断行业,谁要是跟他作对就干掉谁,由此赚得盆满钵满。用这些赚来的钱,他大肆贿赂朝官,与皇帝的红人郑注、李训、王涯等人关系极其亲密,也因此得罪了这三人的死对头仇士良。

甘露之变中,李训等人悉数被杀,刘从谏与仇士良公然翻脸,甚至发出“清君侧”的威胁。后来,刘从谏送给唐武宗一匹九尺高的宝马,却遭到唐武宗的拒绝。这伙计一怒之下居然将宝马杀了,从此与朝廷的关系走向破裂的边缘。

事到紧急关头,刘从谏有点害怕了,以朝廷的实力,真要是动起手来他恐怕就面临灭族的危险。

结果因为惊恐过度,患上了重病,眼看就不行了。他叫来妻子说:“我自认为对朝廷很忠心,可惜朝廷白瞎了我的一片丹心。我死之后,如果节度使落入别人手里,我们刘家炊火就灭了。”

刘从谏儿子不少,光是襁褓中的就有二十多个,但没有一个成年的。于是他和亲信们商议后决定,将节度使传给侄子刘稹。

☞会昌伐叛,铁血宰相打碎刘稹割据梦

会昌三年,刘从谏死了,刘稹灭不发丧,他以刘从谏的名义请求朝廷派使者来昭义军,拉开了闹剧般的自立大戏。

✔刘稹图谋自立

使者抵达昭义,要求见刘从谏,刘稹说,病了,不能见。使者说,没关系,他躺着就行。刘稹推脱,有内眷在里面,不方便见。

使者奉皇命来见节度使,居然被阻拦,回去还不得被皇帝打拦屁股?于是使者便硬闯进去,昭义将士见状刀剑出鞘紧跟上来。使者瞬间怂了:就算见过了,这是皇帝的赏赐,告辞,一溜烟跑了。

堂堂钦差,弄得鼠头樟脑,难怪朝廷被藩镇轻视。

但刘从谏毕竟已经死了,瞒也瞒不住,于是刘稹率领一万人将使者和监军围住:比照河朔三镇,我要继任节度使。

监军吓得战战兢兢,在刘从谏的灵堂上,为刘稹举行了接任仪式:“按您的意思办了,只求您别杀了我俩。”

看着缩成一团的监军,昭义军上下笑成一团。就这样,刘稹在没有得到朝廷册封的情况下,擅自接管了昭义军。

✔唐军连遭挫折

消息传到长安,唐武宗震怒,将使者罚去守陵,并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习惯性疲软”:还能咋整?老规矩,认了呗。

宰相李德裕一声高喝:绝不可妥协,请陛下发兵讨伐,刘稹必败。

李德裕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一生几度沉浮,终于在晚年获得了唐武宗的信任,并协助唐武宗开创了“会昌中兴”的伟业。

李德裕目光敏锐,又知人善任,意志坚定,手段强硬,很有铁血宰相的风范。

有李德裕的支持,唐武宗终于下定决心一定要除掉刘稹,于是“会昌伐叛”拉开帷幕。

然而,讨逆大军才出发,李德裕就发现不大对头,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晋绛节度使李彦佐跟龟爬似的。

李德裕以唐武宗的名义,严厉斥责王茂元,并以天德军副使石雄取代了李彦佐。各路节度使见皇帝玩真的了,这才不得不加快脚步。

但平叛过程很不顺,叛军连破17座营寨,王茂元差点被打回老家。

第二年,河东又发生士兵哗变,他们与刘稹相互勾结,一时气势冲天。

✔铁血宰相妙手翻盘

仗打了一年多,形势却越来越糟糕,朝中呼吁妥协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唐武宗在重压之下也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意思。

只要稍有退却,必将前功尽弃,昭义一旦割据,接下来势必发生多米诺骨效应。关键时刻李德裕再次展现了他铁血的一面:坚决不能退让,调整方案,先灭掉河东之乱。

接下来李德裕亲自指挥平叛,他一边调兵遣将围困潞州,一边给东面的洺州施加压力,试图策反守将。

果然很快见效了,河东叛乱被平定,石雄先后攻破刘稹九座堡垒,洺州守将也在重压之下投降了。随着洺州的投降,邢州和磁州军心大动,也很快被唐军攻破。

失去东面的三州,刘稹仅剩泽潞二州,胜利的天平瞬间就被扭转过来,于是昭义军内部暗流涌动。

刘从谏、刘稹最倚重和信任的两位大将郭谊、王协悄悄投降了石雄,并设计在宴席上刺杀了刘稹。为了立功赎罪,这两个家伙大开杀戒,将刘家人杀得光光,连襁褓中的孩子都没放过,又将刘家十一名亲信全都灭族了。

石雄进城后,奉李德裕之命,将附逆的朝廷官员尽数诛杀,并将郭谊、王协等叛将全都押送京城后斩首。

刘稹之乱以一场惨烈的杀戮而告终,刘家果然炊火灭了,昭义镇再次回到朝廷手中。

☞逼良为娼还是本性贪婪?刘氏照见大唐衰微的密码

故事讲完了,我们忍不住会问:中唐之后藩镇为何要闹割据?刘家走上割据好像不全是他们的责任,怎么看都有点被逼良为娼的感觉。我谈三点个人的看法,与朋友们探讨。

▶藩镇与中央的利益冲突

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形成了独立于中央的利益体系,节度使拥有自治一方的财权、人事权和军权,相当于一个缩微版的朝廷。

这种结构就相当于周天子与诸侯国的关系,也就是说,藩镇破坏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多元中心架构,这种体系之下,割据就是必然的结果。

割据状态下,藩镇也必然会因为利益问题,与朝廷冲突不止。

刘从谏自认为支持李训等人诛杀仇士良就是忠心,但对皇帝来讲,宦官势力其实比藩镇势力更可靠,因为前者是可控的家奴,后者是失控的敌人。刘从谏过度干预,甚至操控朝政,这本来就是谋逆之举,还谈什么忠心?

当然,这个过程朝廷确实有过操作不当的行为,但绝不存在所谓的逼良为娼,但凡做到“良”的节度使,就不会搞割据。

▶宦官势力打破二元平衡

宦官之所以得势,决不能听信所谓的“皇帝昏庸”这种标语,事实上,这个特殊群体一再兴起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其实是皇帝对士族集团和藩镇势力的极度失望,希望第三方势力来改变局面。

中晚唐的士族阶级沦落的速度很惊人,尤其晚唐,几乎很难看见杰出的政治家,就一个李德裕,真正发光的时间也只有会昌年间短短的六年。

藩镇不可靠,士族阶级靠不住,皇帝只能指望宦官。千万别被刘从谏诛杀仇士良的“正义”所感动,本质上,他是不满藩镇与士族阶级二元结构被宦官打破的抗争,说白了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庶族阶级与军权的捆绑效应

刘家父子的身份属于庶族阶级,这个群体在以豪门整治为特色的大唐帝国,永远只能充当配角,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在地方,而不是被豪门把持的中央。

藩镇结构形成之前,庶族阶级没有任何机会,但军权给了他们暴力反抗豪门的机会。

当一个王朝失去对地方的统治权后,走向大分裂就是早晚的事,大唐就是这么亡的。

标签:

  • 资讯
  •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