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环县“新乡贤”投资近千万回报家乡 逐梦乡土造福一方

2023-07-28 11:02:48来源:中新网

(乔洁 梁昱)今年49岁的石明生,是土生土长的庆阳环县人,2013年以前,石明生凭借近20年的努力创业,成为四川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投资项目涉及化妆品、餐饮、互联网、电子通讯等多个领域,成为乡亲们眼中的成功人士。


【资料图】

然而,他心系家乡的发展,看到土地贫瘠、留守老人生活苦,决定为家乡做些贡献。

自2013年起,他出资近千万修建淤地坝、进行坝面加固围护,今年又出资402万元建成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并投入使用。他还出资植树、建设互助幸福院,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

除此之外,合作社和互助幸福院等的日常运行也需要月支出5万元。

石明生认为,这些都是为了他的家乡和乡亲们。

千亩旱田“吃”肥水

今年夏天,甜水镇高崾岘村的千亩秋粮“异常好”长势引来了全县人的目光。

在这个原本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地方,水是祖祖辈辈种田人最盼望的东西。而今年,村里的肥水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让1700亩“旱田”变“水田”,从此,老百姓心里沉寂多年的希望如这灌溉田里节节拔高的玉米般不断生长。

高崾岘村的肥水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是由石明生自筹资金建成的;灌溉水源来自于他十年前发动村民一起修建的淤地坝蓄水。

2013年,石明生个人出资300万元,号召群众自筹80万元,在村里依山傍沟修建了一座淤地坝。去年七月,石明生再次返乡,发现这个库容30万方的淤地坝坝面有些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他再次出资对坝面进行维护加固,并新建两座12万方的蓄水池。“每次有效降水都能成为后期灌溉的水源。”

为了达到综合利用和统一管理,石明生牵头组织成立了环县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1700亩土地进行统一种植,带动周边62户群众发展现代农业。

有肥无水望天哭,有水无肥一半谷。如今,千余亩正值灌浆期的玉米长势喜人。“水肥要齐头并进,用水溶性复合肥,直入根部,定期灌溉,效果比普通施肥好;目前进行过两次灌溉,一次施肥,玉米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增收1200斤。”

如此喜人的玉米长势让村民们大开眼界。“比起往年来说,这次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50岁的黄俊梅今年光土地流转费就能拿到9000元,然而,流转费只是这些土地为她带来效益中极小地一部分。

据高崾岘村党支部书记陆飞介绍,合作社建办初期,石明生就决定,“要把流转土地所产生效益中的50%返还给农户。”

看着翠绿的玉米地,黄俊梅算了一笔账,“按目前的长势,每亩应该可以产1200斤,也能分红600多元。”

此外,黄俊梅还是合作社的5位全职员工之一,每个月有4000元固定工资,无形中又为她添上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一片土地,实现三重收入。这是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千亩荒山“披”绿衣

今年春季,高崾岘村一度被风沙侵蚀的荒山经受了一次大规模的“美颜”——20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

高崾岘村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常年风沙较大,降雨量偏少,水分蒸发快,导致这里极度干旱,植被稀少。石明生外出多地考察,最终摸索出了一条既能改善“荒山秃岭”,还能实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好方法——种植荒山经济林。

“山多靠山、水少借水,要让这里的荒山变‘青山’,林木变‘经济’,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生态、效益三赢,助力乡村振兴。”

依据常年干旱多风沙的自然条件,石明生协调从新疆引进西梅、陕西引进锦绣海棠、山西引进连翘、河北引进酸枣进行大面积栽种。“这些树种产地不同,但有两个共同特点:耐寒耐旱,果实可以出售有效益。”

“种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四辆卡车运树苗、百名村民植此绿;仅仅十天时间,万株树苗栽种到位,2000亩荒山被星星点点的绿色渲染,突显生机。

“树苗、水、工人工资……所有费用都由他个人承担,栽植一棵树就要花费25元。”植树队成员杨志敏说,“还为近百名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每人每天能挣180元呢。”

目前,经过两次浇水灌溉后,新栽种的树木成活率超过80%,超出了甜水镇人民对植树的预期。

“山里自古以来树少,植树成活率也不高,现在树活了,感觉山也活了。”85岁的老人徐万岐说道。

在石明生的计划里,还有三万棵栽植任务等待秋季完成,这样,植树面积能达到4200亩。“前期栽种实现生态效益,长大后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用于给当地老百姓和村集体分红,让所有人享受红利,同步实现社会效益。”石明生介绍说。

幸福院里见真情

“开饭喽!”随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被端上餐桌,甜水镇高崾岘村“互助幸福院”正式挂牌运营,村里老人们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家常,食堂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高崾岘村有65岁以上老人154人,其中易地搬迁安置点居住的就有24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加之该村距离镇政府40多公里路程,留守老人一日三餐全靠自己“凑合”。为此,石明生出资建办互助幸福院,解决了村内65岁以上老人吃饭问题,托起“暖心饭碗”,让村内老人在家门口吃出“幸福味”。

为老人服务,细心是关键。在互助幸福院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石明生对老人们细心的关怀。“桌椅比普通的高出五公分、设置人工草坪防滑、扶手全包裹防磕碰……”石明生说,“要排除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

互助幸福院不仅为全村65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两餐,还提供了棋牌、音乐、阅读等多种休闲娱乐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上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三十年在外奔波,他饱含艰辛却又韧劲十足,在事业蒸蒸日上时选择返乡回报桑梓,梦想是他前行的动力,乡情是他内心始终挥之不去的牵挂。“18岁之前,家乡是我做梦都想逃离的地方;现在,家乡却成了我日日夜夜魂牵梦绕,想要回来改变建设的地方。”石明生说。

泽被乡里,温暖故土。自去年7月份,石明生深思熟虑,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不遗余力改变这里。“建设家乡才是我人生的真正的作品,我要在这座大山里用心描绘,绘出我的人生底色,绘出一副斑斓的乡村振兴图。”石明生说,“这是我返乡的初心。”

鸿雁归巢,筑梦桑梓。石明生的反哺义举成为甜水镇广为流传的佳话,该镇镇长程利平说,“他的义举为全镇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主推手’,是甜水人民的新乡贤。”(完)

标签:

  • 资讯
  • 科技